鄱阳胜事“文”难比
天书万里至,旌旆上江飞。
日向鄱阳近,应看吴岫微。
暮帆何处落,潮水背人归。
风土无劳问,南枝黄叶稀。
在城的边缘,在梦开始的地方,原是一片空灵的湖水,滋养着亚洲最大的湿地——鄱阳湖湿地。这里的滩涂,草洲,芦荻,还有星罗棋布的岛屿,保持着自然生态的纯净素颜。每当秋去冬来,鄱阳湖就走进了全世界候鸟们的梦中。出发吧,以庞大而整齐的编队,一路自北而南,由冷到暖,千山暮雪,万里层云。每年到鄱阳湖过冬的候鸟多达数百万只,306种,其中就有世界上98%的白鹤。可谓飞时遮尽云和月,落时不见湖边草。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、英国菲利普亲王盛赞鄱阳湖的白鹤群是中国的第二座长城。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湖水一口一口将城市哺育养大,她们相濡以沫,许下了“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”的承诺,从未相忘于江湖。南宋《舆地纪胜》记载:“湖中有鄱阳山,故名鄱阳湖。”湖因城而得名,城随着鄱阳湖的万顷碧波而名扬天下——人称“浪花上的城市,鸟语下的乡村”。
在这里,悠悠时光与粼粼波光完美交融,把鄱阳辉映成了美丽迷人的观光之城。
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完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县城东湖的新旧十景交相辉映,莲花山——芝山——风雨山国家森林公园峰峦清幽,宋代永福寺塔、碧云轩、止水池和明代淮王府古意盎然,历史上的王献之、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宗元、黄庭坚、范仲淹、岳飞、蒋士铨、赵之谦等都曾在这里留下精彩的墨迹或诗篇,“冷红叶叶下塘秋。长与行云共一舟。零落江南不自由。两绸缪。料得吟鸾夜夜愁。”这是世界文化名人、宋代词人、音乐家姜夔的一首《忆王孙·鄱阳彭氏小楼作》,姜夔和《容斋随笔》的作者洪迈,是鄱阳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名片。
“渔村绕水田,澹浦隔晴烟”——在长期和湖水打交道的过程中,鄱阳人形成了开湖、禁湖、祭湖等习俗;在撒网打渔的过程中,形成了渔歌、渔鼓、渔舞等原生态的渔俗文化。鄱阳人特别爱吃鱼,全鱼宴、湖水煮湖鱼、黄芽头腌菜、珠湖银鱼……以至于有了“鄱阳归来不吃鱼”的说法;鄱阳人特别爱唱戏,在赣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饶河调。是“中国民间戏剧之乡”和“渔俗之乡”。
鄱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也是一座青春蓬勃的新城,贯穿时光的是鄱阳人一脉相承、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。生活其中,每个人都参与了这种贯穿与创造。
bat365在线平台 洪武三年,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,发展经济,从江西各地并以饶州府为重点,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迁徙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江西填湖广、湖广填四川”。据考证,仅洪武、永乐年间,从鄱阳瓦屑坝移民集散中心迁出的移民超过210万人,其移民人口之多、规模之大,为当时全国各移民地之冠。作为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的瓦屑坝,是散布全国上亿移民后裔心中的“根”与“故园”。“思源思进,创新创业”——这是时光对瓦屑坝移民精神的提炼,它贯穿古今,根深叶茂,并且会同鄱阳千年来秉持传承的“陶母退鱼、截发延宾,陶侃运甓、惜分阴,洪皓使金、忠贯日月”等精神底蕴,以及李新汉、汪辰、郑育民、英豪等志士的革命丰碑,共同构筑了一座气宇轩昂、精神闪光之城。
“鄱阳胜事闻难比,千里连连是稻畦”——这里是“泽有蒲鱼之饶,山有林麓之利”的富饶之州,这里是“帆樯四达,商贾辐辏”的“鱼米之乡”,这里是“浮光跃金,鳞潜羽翔”的中国湖城,这里是“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”的文化鄱阳。今天的鄱阳,正在决战脱贫攻坚、实施乡村振兴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尘中,这里每天都洋溢着鲜活的创造和奋斗的激情,襟三江而带五湖的骈文正在这里绘成伟岸的蓝图。
——鄱阳正是一座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曙光之城。
今天的鄱阳,已不仅仅是一座城,她还是现实生活与理想诗意的桃花源,是历史人文与生态文明的灵魂结合体,更是160余万鄱阳人与无数候鸟共有的美丽家园。我们坚信,无论选择栖息与飞翔,这里都是最靠近梦想的地方;无论是过客还是归人,这里都有最值得期待的灵魂与时光。
在美丽的鄱阳湖畔,早已备好最辽阔、清澈的热忱,期待与你千里相逢,共享未来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