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和谐乡村美如画

        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7年02月09日 【字体:

            古县渡镇汪家村按照“环境优美、设施配套、生活宜居、悠闲度假”的要求,将文化特色、美丽乡村作为资源整合的主线,突出“乡土、乡情、乡趣、乡俗”,实现生态文明、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;珠湖乡周家村发挥毗邻湖区优势,打造绿化示范带、生态文化园、戏剧大观园以及公共服务中心,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参观,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;走进油墩街镇李景山村,村头的池塘碧波粼粼,两侧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摆动,农家墙面画着正能量的宣传画。整洁的庭院外,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挂满枝头,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悠闲地下棋,其乐融融……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和秀美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一幅幅村美民乐、生态和谐的新农村美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,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

          美在环境:山清水秀好宜居

          路畅、水清、树绿、村美……如今,我县秀美乡村建设正步入新常态。2016年,我县部署29个中心村和40个“六好”秀美乡村建设点,按照“七改三网”、“8+4”和“六好”工作要求,实施村庄建设,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和提升。中心村建设效果亮点纷呈,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。一般自然村建设稳步推进,各村点道路硬化率、自来水入户率、水冲厕入户率均达到95%以上;共拆除旧房2.03万平方米,按规划建新房35.6万平方米,新建文体休闲场所87个;安装路灯1.25万盏。2016年,我县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0多亿元,改造国省道87公里、县乡道188公里,硬化自然村公路300公里,实施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和一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、圩堤除险加固、中小河流治理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,建设变电站4座,改造电网近500千米,完成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2.6万亩,努力让群众“走平坦路、种放心田、喝干净水、用安全电、住整洁房、上卫生厕”。

          


         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着。我县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秀美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,狠抓“网络、机制、责任”三项建设。根据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,狠抓保洁员网络、收集网络、转运网络、终端处理网络四大网络建设。总投资8000余万元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正在施工,计划一期建成一号库区、办公场所、污水处理站、场内道路等;在鄱北片区选址再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场;在芦田乡、三庙前乡、乐丰镇、饶丰镇、双港镇、团林乡、四十里街镇等地规划建设7座垃圾中转站。县财政按全县人口人均20元标准安排2740万元专项整治资金,各乡(镇、街道)、村(社区)、组按不少于1:1标准配套资金。在此基础上,狠抓责任落实,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将资金筹措、建章立制、垃圾清运、监督检查、门前三包、垃圾分类等工作分别落实到乡镇、村级、理事会和农户责任主体,做到有人管事、有钱办事、有章理事,“脏乱差”现象得到有效整治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
          美在民风:移风易俗“内在美”

          “中国梦”、“勤为本”、“洪浩轶事”……在油墩街镇洪家村内,处处可见此类弘扬正能量的宣传画。据该镇退休教师王芝阳介绍,这些宣传画可弘扬传统文化,倡导健康生活,通过不断更新村民观念,着力营造遵纪守法、和谐友爱、互帮互助、积极向上的新风尚。

        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我县各村点全面建立了“村民理事会”、“五老协会”等村民自治组织的运作机制,保障和维护村民权利和义务,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。如何让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,村民理事会有着自己的想法,简单来说就是“建阵地、组队伍、搭舞台”。休闲娱乐广场,在做好绿化、硬化、亮化的同时,完善健身器材、游乐设施等,让广大村民休闲有去处;根据村民喜好,成立了军鼓队、腰鼓队、广场舞队等,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,不少队伍应邀参加各类社会表演并获奖。在春节期间,各村举办村级“春晚”,搭建百姓自己的舞台,让村内各支队伍同台竞技,为村民呈现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。在村理事会的带动下,文明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正在全县村组逐步生根发芽。“多一个广场,少一个赌场;多去看名角、少去争口角”,已经成为了我县群众生活最真实的写照。

          


          美在致富:让农民增收致富

          “将农民土地集中起来,农民以土地所有权为股份,建立股份制公司,统一经营果蔬和花卉苗木基地,产生的收入按照土地股份份额进行分红,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……”这就是古县渡镇汪家村村民依托产业支撑增收致富的样板。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,全县建有谢家滩镇棉花、三庙前乡黄鳝、昌洲乡棉麻、珠湖乡银鱼、游城乡泡桐、四十里街镇花生等特色农业产业,中心村农民从事相应产业达55%以上,从事产业户均增收3600多元,村域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提高,村民收入明显增长。

          


        bat365在线平台  2016年,我县在推进村庄整治的同时,以生产发展为核心,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,发展特色产业,增加农民收入。通过大力发展“一村一品”,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实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为农户的生产与销售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,引导农户融入市场,获得经济收入。同时鼓励种养大户联动农户发展特色种养,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,扩大产业规模,促进农户增收。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挖掘文化和旅游市场,依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强势推进,积极引导农民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,把湖区和景区范围内的生态渔村(山庄)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,目前已建成350个生态文明、文化鲜明、风光秀美的生态渔村。农家土特产逐渐成为游客的抢手货,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当起了老板、做起了商人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,建设点普遍开展“家园绿化”活动。结合村庄绿化,根据村情实际,因地制宜,选择树种组合,宜林则林,宜果则果,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。对湖区和丘陵地区的村庄,种植泡桐、杨树等生态树种和速生树种;对山区的村庄,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实现林业增收增效。同时,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,增加收入。

        (图片提供:黄鹏)


        上一篇:

        下一篇:

       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分享到: